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2
——记河南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笑风
□ 杜月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笑风是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设研院”)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个拥有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兼任长安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的学者;一个1995年大学毕业后经历了工作,再读书、再工作,又读书、又工作的实践者;一个从事过机械设计、道路施工、公路工程设计、道路试验检测、科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一个带领着博士、硕士团队默默耕耘的带头人,一直秉承着求索的精神,扎根中原这片热土,深耕于公路建设与养护事业一线。
1000公里高速公路改扩建旧路改造设计、试验、检测工作,5000公里高速公路路面专项养护设计工作,600公里的路面技术咨询服务工作,9本专著,40多项专利,20多个软件著作权,10部行业及地方标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这一连串的数字是他成绩单上闪亮的成果。中国公路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交通运输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千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河南省十大工程设计大师这一连串的荣誉是党和国家对于他多年来兢兢业业辛苦付出的最大肯定。
长路当歌为报国!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从传统方法到建立起互联网+公路数字化平台,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到推进产业化示范,王笑风作为省部级领军人才,立足实际、把握前沿,找准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关键技术问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把文章写在了公路的每一段里程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平安中国”、“畅通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每一公里建设当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00年前后,我国各地迎来了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大发展。2004年,王笑风在长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各地高速公路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在选择研究方向时,结合自身特点,王笑风听取了导师的意见,没有选择当时热火朝天的公路建设,而是选择了道路养护方向。
他很清楚,路网基本形成后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才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提高公路的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未来,道路养护必然是一个任务量大、发展空间广阔的领域,这自然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经过3年的博士生涯,王笑风朝着道路养护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毕业之后,他进入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研院的前身)。在王笑风眼中,始建于1964年的设研院有着优良而辉煌的传统。几十年间,设研院几代人始终矢志不渝,致力于提供道路、桥梁、隧道、轨道、地下空间、建筑等方面的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科研、试验检测、监理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咨询服务,不仅是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还是国内最早开展对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单位之一,参与和承担了多个援外重大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技术咨询工作。
时间走到2008年年底,随着经济发展,一些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状交通的需求。河南省决定启动G4京港澳高速公路和G30连霍高速公路河南段改扩建工程,道路由原双向四车道改扩建成双向八车道。公路改扩建老路改造涉及诸多方面的技术:首先,需要对道路原有状态进行合理评价。其次,确定改造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原有病害处治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工作充满挑战,却给了王笑风施展才华的空间。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笑风选择了勇挑重担。针对郑州到漯河、郑州到洛阳、安阳到新乡3段高速公路旧路改造方案的总体设计,在国内没有太多经验和标准可借鉴的情况下,王笑风带领团队一路摸索,在一张白纸上绘制蓝图,自主建立起一整套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树立起了一座改扩建旧路改造设计的标杆,为我国公路改扩建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了顺应业务的发展,2016年年初,设研院成立了公路养护设计研究院(简称“养护院”)。养护院由王笑风牵头,联合杨博和郝孟辉两位博士创建,成立之初仅3个人。王笑风开玩笑称:“养护院是全球学历最高的部门”。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王笑风带领着团队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他们明白,公路养护需要理论充分地结合实际,需要采用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将实验室里的成果拿到工地现场落地应用。“打个形象的比喻,公路养护设计是治病救人的,家长都希望把生病的孩子治疗成健康的,希望看到医生开出的药方是先进的、有效的。”王笑风向记者分享他的心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笑风团队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河南省公路养护的高效率和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80%的养护设计工作由王笑风团队完成。
“一片云,一张图,一扇门”
交通强国建设吹响了智慧交通发展的号角。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提出高速公路智慧运维解决方案,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在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王笑风作了一场关于“公路建设与运维系统架构设计”的专题报告,同与会学者分享了公路基础设施运维管理领域信息化研究成果,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他深入浅出,形象地将高速公路智慧管养技术研究成果归纳比喻为“一片云、一张图、一扇门”。
所谓“一片云”就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公路工程数据资源,补充完善、采集必要的基础数据,建立涵盖公路建设、运维全寿命周期、互联互通的综合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实现综合数据中心的云存储,提升数据有效信息的挖掘效率。
“一张图”就是整合路网属性信息与空间资源,建立一种好用的、直观的、形象的交互手段,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现。“我建立了那么大的一个数据仓库,对于高速公路来讲,最好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就是地图。”王笑风说,“比如路线在哪?基础数据情况如何?可以在地图上一目了然。”基于这“一张图”,还可以开发出公路日常巡检检测及分析处理系统,也可以建立起实时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实现路网资产、管理资源等要素数字化,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
“但是‘一张图’上的信息太多太乱,所有的数据都体现在上面吗?不可能的。”王笑风继续解释道,“所以就要分门别类,尽量细化拆解,出现‘一扇扇门’,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对象的需求。”管理人员也好,工作人员也好,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根据需求各取所需。例如,领导关心这条路的服务水平,明年要投多少资金;养护人员关心路上有没有坑;需不需要我去补;路政人员关心突然发生的车祸,具体在哪个位置,需不需要我来处理。这些关注点最终都归结到一个应用功能,帮助相关人员做出决策。
“而且我们设计的这个平台是开放的,绝不固步自封,大家都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来定制开发用户关心和需求的功能,构建普遍性公益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就好比微信平台上不仅可以沟通交流,还可以交水电费和商城购物。”王笑风又举了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总之,我要追求的就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开发用户可以利用共享的大数据,开发不同的应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科技筑就通往未来的路
在同行眼中,王笑风是出了名的“创新先锋”,多少“难啃的骨头”在他的思路想法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而在他自己看来,创新不是心血来潮,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凭借积淀,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需求,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过去我们修路养路,完全依靠双手和双脚野外勘测、数据采集、图件清绘、数据加工,而现在我们依靠的是大数据、云计算、机械化和自动化。科技改变了我们这个行业,也筑就出了越来越多条通向未来的路!”王笑风如是说。
2017年年底,经过严格评审,设研院申报的“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获得了交通运输部的正式认定。研发中心重点围绕“新型道路结构与材料技术及装备”、“公路养护决策支持技术与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和“极端天气下公路交通应急处置技术、材料及装备”等方向开展研发,促进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王笑风被任命为研发中心的执行主任,他义不容辞地一肩挑起了这副重担。“研发中心的建设对于推动中部省份在公路建设、养护方面的技术进步,减小与南部发达省份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河南实施交通强国战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助力设研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过去的两年中,研发中心累计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研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出版专著7部,编制河南省地方标准7项,参编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29项王笑风和研发中心同仁们的一番辛苦换来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不久前,由郑健龙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长安大学校长、河南省公路学会首席专家等人担任顾问,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的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成立。聚合力,汇众智,交通运输领域大师们的智慧和经验给了研发中心的年轻人们更大的前进动力与信心。
“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往往这个过程也最磨炼人的意志!”王笑风感叹道,“开放合作,博采众长,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发中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2018年年初,设研院又成立了以公路建设与养护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专业化研发部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由王笑风和杨博来主要负责筹建运营。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研发中心”,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智慧公路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公路养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发展及改革委员会“河南省高速公路养护智能决策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研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围绕公路基础设施大数据、信息化建养服务平台;公路建养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技术认证及推广应用;公路建设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公路病害诊断与解决方案;桥梁、隧道等特种铺装方案设计与建造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研发与推广工作。
要实施科技兴路、科学养护,必须建设一支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我们这个领域涉及内容广泛,很多知识是要跨专业的。要懂检测、懂材料,还要懂工艺,懂工艺就意味着你要懂设备,你还得懂公路工程的基本设计,做一个合格的公路医生不容易”王笑风总结道。由此,人才培养就愈加显得重要。王笑风对于团队里年轻人极为看重,他把人才培养视为学科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前进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不停地鞭策和鼓励着团队中的年轻人。在王笑风的带领下,团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站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杨博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这位出生于1984年的博士,2013年来到设研院之后便在王笑风的带领下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快速成长,围绕路面设计与养护领域开展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应用推广,先后参与并负责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成为独当一面的精英。
“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必须对你的研究成果负责!”杨博复述起王笑风平常对他们最常说的那句话。正是在这种专注和坚持下,王笑风成了一名出色的科研学术带头人,他已经不满足于跟跑和并跑,他更希望他的团队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2018年“打基础”,2019年“谋发展”,2020年“走出去”。立足中部,放眼全国。加强交流,把团队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在王笑风看来,建设“畅通中国”“平安中国”不是一场百米竞赛,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要讲科学,善规划,谋长远,不松劲。今天的王笑风和他的同事们,忙碌程度较之以往加了一个“更”字,但是就像他对杨博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的那样,如果想比别人做得出色,你就必须在8小时之外付出更多。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而在现实工作中,王笑风却偏偏是要将坎坷崎岖的路径养护运维得平坦通畅。在这条兴路报国的征途上,道阻且长,但是王笑风笃信,只要认准方向,不惧风雨,路在脚下,虽远必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