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西文:扎根土地的中药科研工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1

卫婷婷

 

 

六月,透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如火一般炙烤着大地。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个人低着头、弯着腰,正在检查中药材的长势,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他,便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栽培与鉴定研究室主任李西文博士。“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用科技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李西文说。

 

将青春奉献给中药事业

 

1978年,李西文出生在山东邹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又总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李西文从小便养成了独立的习惯。十一二岁时,李西文生病了就能够一个人去医院看病。“那时,我就发现中医特别神奇。”李西文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时说,“那时候人民医院的大夫总是先让我去化验,等结果出来了再过来看。但中医就有所不同了,望闻问切,详细地问我各种情况,把脉,看舌苔……然后开药方。我那时觉得中医大夫都很厉害,好像只要身体有点毛病都能瞧出来。”

就这样,一颗好奇的种子埋在了李西文的心里。随着岁月的增长,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并逐渐茁壮成长起来。高考填志愿时,李西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药专业。“在农村,很多老人因为看不起病而耽误治疗过世了。我就很想通过学习中医药改变这种状况。我甚至自己回村里开了一个中药铺,服务乡邻。”李西文笑着说。

在兴趣和使命的驱使下,李西文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业。他坦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我读完大学后发现,要想全面掌握中医药的理论知识,4年的本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面上的教育’,让我对中医药的轮廓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要想深度且全面地掌握精髓,必须进行‘点上的教育’。”于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李西文攻读了生药学博士学位。为了开拓眼界、丰富知识,2012年他又远赴澳门,在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李西文无疑是这一要求的积极践行者。从澳门大学毕业后,李西文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材栽培及分子鉴定研究工作。

“中药材栽培是中医药的起点和源头。只有从源头上确保药材的品质,中医药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李西文解释道,中药系统研究包括了多个环节,如鉴定、分析、化学、药理、代谢、基因组等,这些研究都需要以中药材本身作为原材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药材就是“米”。但中药栽培不像化学、药理实验那样多在室内进行的,中药材长在田间地头,它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很大。培育一个药材新品种,通常需要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期间一旦出现问题,就得重头再来,之前的努力也可能就付诸东流。为解决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性,李西文所在团队建立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四阶式”分子辅助育种体系,可以极大缩短育种年限,同时更精准地选育抗逆和高品质等目标新品种。“由于中药栽培需要顶风冒雨、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周期长,短期内不容易出成绩,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做栽培相关的工作。我生长在农村,所以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相比较,农民更辛苦一些,我希望能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希望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药材栽培和育种研究总要有人去做,作为党员和专业科研人员,这个时候我不去,谁去?”李西文说。

如今,李西文的中药材研究基地已覆盖到全国好多个省份,在东北、西南、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都留下了李西文的身影。一年365天,李西文有一半时间都留在了试验田里。他笑着说:“与其说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不如说我是一位技术农民。”

 

以创新引领中药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屡屡曝光。据《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研究蓝皮书(2017)》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7CFDA发布的中药饮片不合格报告中,涉及的生产或供货单位遍布31个省市,问题企业343家,公告次数659次。同时,各省食药监局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中,中药饮片不合格信息也占了大部分。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非常多,首当其冲与上游的中药材有关。过去中药材多是野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市场需求急剧放大,现在更多是人工种植和养殖。一些种植养殖户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滥用化肥农药;某些药材种植地也许并不适合此类药材种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这些都对中药饮片的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对源头实施严格监管、规范中药材种养殖,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和安全,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随着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纳入药典,该技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2016年李西文参与的该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项技术为中药材建立了通用的基因条形码鉴定标准,这对解决当下中药材鉴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种中药材都有自己特定的‘DNA条形码’”,作为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西文介绍道,“我们经过了12年的艰辛探索,完成了1.1万余种、4.8万份实验样品的基因测序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其中包含100余万条DNA序列,可以对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天然药材进行物种鉴定。研究团队根据每种中药材的特征性DNA序列特点输出相应的‘DNA条形码’,‘DNA条形码’可以制作成二维码的形式,通过扫码比对,就可以鉴定中药材的真伪。”

李西文说,中药材多为复杂混合物,这使得现代自然科学理论难以全面认识和剖析中药,这也成为中药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之一,从基因的角度去解读中药符合自然科学的视角,这对于中药被世界所认知、所理解、所接纳具有积极意义。“从基因层面上去认识和鉴定中药,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除了参与创建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体系,李西文研究团队研发了“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系统”(GMPGIS),解决了中药材在“哪里种”的难题。道地药材是中药的“魂”。如把人参种在非适宜地区,即使能长到萝卜般粗,也不具备临床功效。因此,中药材种植需要特定的生态区域,盲目选择种植基地,将导致中药材病害频繁发生、种质退化、质量下降。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系统’环境因子数据来源于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全球生物气候学建模数据库CliMond、全球土壤数据库HWSD和中药材分布空间数据库等国际数据库。”李西文说,该系统药材样点来源于世界范围内著名的物种分布数据库,可以较好地代表中药材的实际分布;预测产区基本覆盖了药材生产地区,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预测全球中药材引种栽培的生态适宜产区。该系统的成功研发可以为中药材全球范围内的引种栽培、保护抚育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预测了207个常用多基源中药材产区分布,并出版了《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第二版。随着3SGIS空间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不断完善的GMPGIS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中药材区划研究中。

由于在中药领域的特殊贡献,李西文入选了北京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此外,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医药国际贡献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李西文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近5年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47篇,包括Biol RevNew PhytolMol plant等。截至目前李西文发表论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IF=11.7),最高单篇引用超过1200次。其主编或参编著作10部,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药材新品种6个,指导研究生10余名……面对一系列的荣誉和成绩,李西文坦言,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用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发出号召:“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古人有云:“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脱贫攻坚战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是全人类迫切期盼解决的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站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关口,仍需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西文深感责任重大。他努力践行着入党誓词,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积极帮助农民发展药材种植,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合适的药材要种到合适的地方,药才会好。农民往往缺乏对中药市场的整体认知,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自己也跟着种,很有可能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并不适宜该药材的种植,这样种出来的药材不合格,卖不出去,农民几年的心血也就白费了。因此,要加大力度给予农民技术支撑。”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种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李西文团队根据“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系统”初步筛选出当地适宜种植的药材,然后依据最新的疾病谱,来预判药材的价格走向。“比如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病群体增加,丹参、三七等中草药的市场需求就可能会大幅增加。我们需要基于现有的数据,预估未来中药市场的需求、价格走向等。”李西文说,除此之外,药材是用种子培育还是用幼苗栽培,需要种植几年才能收获,运输成本如何等,这些情况都需要考虑在内。“通常来说,市场上那些卖得价钱高的中药材,在栽培过程中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农民一般比较难掌握。而价钱便宜的药材可能没那么多技术要求,但利润低。因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合理把握,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和当地的政府、种植户等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

确定好种植的药材后,李西文团队就需要筛选合适的企业,并积极促成企业与当地的村民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当地建立药材基地,也称为“定制药园”。“科研团队就好像是一个桥梁,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企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民种植的中药材品质好、有销路,让企业的合作基地有产量、打造优质品牌。”李西文说。

在谈到中药种植时,李西文强调了8个字——“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李西文说,“在对农民进行中药材种植的培训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求他们关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各项指标。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真菌类药材,对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即使在重金属含量低的环境中栽培,其菌体内重金属含量也会随着药材的生长相应增加。种植过程管控不严格,就很容易造成重金属含量偏高。而当药材发生病虫害时,我们还需要科学施农药。现有的农药都是针对一般农作物的,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中药材发病特性的农药。打药时,选择哪种农药,剂量多少等都需要进行精确把控。”

由此,李西文研究团队通过建立中药材无公害种植技术体系,对中药材进行无公害栽培,从而有效确保了药材的品质。目前,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400余万亩,产值已达上百亿元。

谈及未来,李西文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我希望通过中药材的栽培,从源头上确保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也给一方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