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根植于贵州热土 努力做西部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06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伍国锋团队创立颅内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精准诊疗体系

吕腾波  文卓君

 

凌晨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伍国锋教授从睡梦中惊醒。早已习惯了急诊工作的他下意识地想,准是科里来了特别急诊。他匆匆跑下楼迅速驾车到达科室,原来是一位八旬老人因高血压导致大量脑出血,情况非常危急。“当时,老人从发病到医院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一检查发现病侧瞳孔都扩大了。”伍国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得惊心动魄,如果不紧急手术,老人的身体状况很可能支撑不过两小时。危急时刻,他当即决定和时间赛跑,采用微创方法进行紧急救治。经过抢救,老人瞳孔当天恢复正常,次日神志转清。

20多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主要从事脑出血微创诊疗基础临床研究,特别是伍国锋团队研发的脑立体定向微创精准治疗体系已经进行临床应用,他们利用该技术完成了颅内出血立体定向手术3000余台,培养的医师已经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覆盖了四川、重庆、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医院。在伍国锋的带领下,不但培养出王丽琨博士、任思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出毛远红医师那样精于技能的业务骨干,而且培养出“贵州省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诊疗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近年来,伍国锋带领团队相继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共计4项。“脑出血来势凶猛,发病急且进展快,迅速威胁患者生命,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更加精准化、微创化、便捷化。”伍国锋对利用立体定向微创技术诊疗脑出血充满信心。

 

告别“大脑开天窗”,

他开辟微创诊疗新天地

 

20216月,“全球学者库”发布了全国急诊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行榜,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伍国锋成功入选全国100强,位居第14名,是贵州省唯一入选的急诊专家。

谈起入选百强排行榜,伍国锋非常低调,认为不值一提。出生在贵州偏远山村的他,自嘲自己是一只努力飞出大山的小鸟,尽管小时候生活和学习条件并不理想,但伍国锋靠着坚持与信念,已然摇身变凤凰,成为颅内出血及微创血肿清除方面造诣颇高的专家。

“小时候没什么大理想,只向往安安稳稳当个小学老师。”伍国锋笑着说道。随着在求学路上越走越远,伍国锋心中的“壮志”渐渐被点燃。“想上大学,想当医生”,这样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发。他一步步往前行进,带着“要学会看病的本领,要当个好医生”这样的想法,在“读书无用论”盛行全国的年代,伍国锋从遵义医科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取了西安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正是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研究生毕业后,伍国锋到贵州医科大学工作了10余年,总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又在学医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考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贵州,带着一身本领,伍国锋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继续施展拳脚。

虽然攻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期间,脑出血都不是伍国锋的主要研究方向,但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的研究为他后来在脑出血诊疗及研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脑梗死患者,抢救不及时或医源性脑损伤加重都会导致病人严重致残甚至死亡。

“脑内血肿就是罪魁祸首!”多年的研究积累让伍国锋对脑出血的发生发展有着精准的判断:一旦脑血管破裂就会引起颅内出血形成血肿,不但压迫脑组织,而且会在脑内不断释放毒素,脑细胞以及周围的神经组织出现继发性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容易危及生命。“我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获得了很多成果,在全国各地都培养了很多骨干医生,就是为了能够早期就地清除血肿,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伍国锋坚定地表示。

但很多时候,现实会给人当头一棒。据伍国锋介绍,目前针对大量脑出血患者,基本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并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但大量脑出血患者到达医院时,别说进行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进行血肿清除等一系列常规的手术治疗,有时候就连进行术前准备、送病人进入手术室的时间都来不及。由此可见,对于大量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就是机会!但常规手术准备时间长、过程复杂,很多机会在等待过程中就消失了,伍国锋决定带领团队找到其他更快速、更便捷、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此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后设计了用多靶点微创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并进而对其治疗大量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探讨。

团队选取了百余名18岁以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以进行定向微创手术的一批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另一组进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3个月时间为期,观察、判断两组患者在经过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后,神经功能的生成情况及生活质量。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术后随访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团队对大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果显示利用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包括植物状态生存率要明显低于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组,同时其神经功能也恢复得较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微创治疗手段,还可以大大减少患者从发病到手术,以及手术持续的时间,且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的治疗手段。

此外,除了对患者进行术中的观察和判断,伍国锋团队也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团队发现微创治疗组术后发生再出血、继发性癫痫、严重心肺并发症的概率也均明显低于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组。由此,团队得出研究的初步结论,一是紧急手术治疗是挽救幕上大量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二是在降低死亡率及植物状态生存率方面,紧急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与医学尤其是脑科学打了多年交道,伍国锋更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意义。在他看来,医学的论文不仅要写在大地上,还要写进医院,更要写在病房、手术台上……

这些年来,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是伍国锋一直都在坚持前进的动力,对于他来说,走进病房、走向手术台进行科学研究早已是常态,对颅内出血微创治疗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初步成功让伍国锋有了信心,对科研有了更高的目标,也在之后做了更多的探索,展开了更多深入的研究。

 

“让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

 

学术之路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光辉也充满艰辛的荆棘路。让病人活下来并不是伍国锋研究颅内出血微创治疗方法的终极目标,让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才是他多年来所追求的。在追求目标的科研路途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会经常出现,对他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多年来,伍国锋经常带着问题做实验,带着问题读文献,一步步迎难而上。

在对脑出血病人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伍国锋对自身的科研之路和人生发展都有了全新的领悟。在他看来,治疗脑出血,尤其是自发性脑出血,关键是要把颅内血肿清除。早在2000年之前,人们对血肿扩大就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考证,针对不同的患者,通过观察不同时间和部位血肿再扩大的比例,都会发现血肿再扩大比例远比想象的要高。既然血肿扩大是常见的临床现象,那作为临床医生的伍国锋,常常问自己应该怎样更早地鉴别出血肿扩大的高危人群并清除颅内血肿。答案是头颅CT影像鉴别是目前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为此伍国锋在研究中对该方向进行了重点突击。

与此同时,脑出血的高发病率也是伍国锋的一块“心病”。就发病率来说,我国脑出血的发病率要远高于西方国家,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在一些医学技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患者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救治,即使救治成功,患者也会因手术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残疾。“我们不仅要让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伍国锋认为,针对脑出血治疗手段的基层化、微创化非常重要。

带着这样的想法,伍国锋率队对“颅内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精准治疗体系暨病灶周围继发性脑损伤机制”的项目进行了基础/临床研究,他们分别从理论研究、器械研发、理念创新、方法学优化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对脑出血的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经过反复思考和探讨,团队确定了治疗体系构建的几个关键要素。伍国锋率领团队与武汉同济医院、重庆新桥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开展协作,进行理论基础暨临床治疗的研究;同时与陕西威盛医疗科技公司、北京万特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器械。对于颅内出血微创治疗体系,万事俱备!

最终,在理论研究基础方面,伍国锋团队阐明了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还明确了利用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和结合特定药物治疗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在技术创新与机械研发方面,团队成功研制出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设备,并建立了颅内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精准治疗体系,不用切开患者颅腔剖开脑髓,只须通过直径为3毫米的脑针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经皮穿刺便可直达病灶区域,最大限度地保留脑组织,为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团队还解除了血肿扩大带来的危害,不仅建立了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影像预测指标,还成功应用于脑出血高危人群的识别中。

项目荣获了贵州省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过应用研发的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脑出血重症患者死亡率从48.1%降低到18.2%,重度致残率从14.9%下降到2.8%。团队研发的一系列成果还发表在Brain Research等国际专业杂志上,并在第七届世界脑出血大会上进行报告,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同。

将青春献给急诊

想要做好研究并不容易,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更为不易。自2000年从神经内科调到急诊医学科工作20余年,伍国锋一直都将“会看病”作为做好医生的前提。“身为医生,会遇到各色各样的病人,也会有各种疑难杂症,我们首先要做到能看病、会治病。”就这样,为了做一名“会看病”的医生,伍国锋带着当初只有3个人的急诊神经科一步步走到今天,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接近40人的强大神经急诊医护团队。“从30多岁到50多岁,我们将青春都献给了急诊医学事业。”

“贵州省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诊疗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是由贵州省科技厅批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牵头组建的,多年来,团队始终坚持以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脑出血继发性脑损害病理生理机制等为研究重点,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医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省管专家、政府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

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的规划。伍国锋的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医生,而他自己须率先垂范。在他看来,学术型医生离不开“四个十年”,第一个十年要“会看病、会治病”,将医学基础打牢;第二个十年要“会总结、会传播”,要将积累的经验推广给同行;第三个十年要“会规划、会布局”,带领整个团队发展;第四个十年则要“能创新、能引领”,培养年轻医生。

正处于后两个十年发展阶段的伍国锋,除了要为病人解决问题,最重视的就是医学人才的培养。听过伍国锋讲课的学生,都感到很“过瘾”,评价他不仅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讲透彻,更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踏实做事,能为病人服务,是一名医生最重要的事。”伍国锋时常教导团队做好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但成为一名好医生并不容易,除了要广泛汲取国际最新医学成果,多读书,充实自身理论知识以外,多动手勤动手也是必备技能。“准确判断病情,快速给以救治,这是身为急诊医生最基本的要求。”伍国锋补充说。

与此同时,伍国锋也很看重医德的培养。目前,许多与大脑相关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医生要仔细分析判断,避免延误病情。有时,遗漏某个细节,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诊断。

伍国锋向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不仅在专业技术水平上是业内的佼佼者,在医德方面也有良好的口碑。在伍国锋心中,好医生的标准应该是医术高、专业技术水平高,还应该医德好,为病人切身利益着想,设身处地体谅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更好地服务病人。针对颅内出血疾病的诊治,往往是多学科协同综合治疗的模式,这就更加要求医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能够充分团结合作。

“医生能做的就是和病人充分沟通,静下心来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问题,很多时候如果沟通不到位,病都看不下去。”伍国锋语重心长地说道。因此,他会格外注重医患关系,经常告诫团队多为病人着想。

 

医学的温度

 

医学的温度是需要在交流与沟通中体现的,近年来,伍国锋在忙于脑出血治疗技术研究之外,也很关注脑出血疾病的最新进展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受邀参加了多个脑出血性疾病领域的高级别会议。

在第22届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生理学大会暨第23届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学大会上,来自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神经医学相关专业学者共进行22场专题演讲。其中,伍国锋在演讲中介绍了脑出血治疗的现状,分析了传统开颅手术与药物治疗各自的优缺点,并就近年来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在演讲中,伍国锋还重点对重庆医科大学谢鹏、李琦教授团队提出的神经影像标志Black Hole SignBlend Sign做了介绍。他提到,在该研究成果基础上,他与团队已经对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问题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头颅CT显示有Black Hole SignBlend Sign的患者,血肿基本处于液态或半液态,这种状况下利用微创手术很容易将血肿清除,但术后再出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他认为,Black Hole SignBlend Sign均可作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这对于临床指导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意义重大。伍国锋的发言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兴趣,很多有关专家也就此问题与伍国锋进行了讨论。

20195月在西班牙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脑出血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脑血管病专家就当前脑血管病在基础研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伍国锋就紧急微创技术救治大量脑出血并发脑疝的研究发表了大会演讲。

此外,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年会对“急诊引领者”特殊贡献急诊医师奖、“急诊中坚”优秀急诊医师奖、“急诊未来”杰出青年急诊医师奖三大系列进行表彰,其中伍国锋荣获了“急诊中坚”优秀急诊医师奖。

行医需要仁心和敬业,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一次次交流与探讨中,伍国锋不断更新着自己对脑出血疾病的认知,也扩展着自己的思维。未来,他想让脑出血诊疗技术走向更高的舞台。“一站式抢救平台是我们接下来的研究重点。”伍国锋谈到,一站式抢救平台要做到“三动一不动:患者不动医师动、患者不动护士动、患者不动设备动”,不能将患者推着到处去检测,而要让诊疗设备围绕患者运转。伍国锋希望早日开发出便捷化的移动诊疗设备,早日实现危重症救治的一站式服务。伍国锋还希望能够借助大数据手段,帮助更多基层医生进行远程诊断,指导治疗,更好地帮助病人。

科学家,要育科学的“人”,也要攀科学的“峰”。在贵州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伍国锋会继续带领急诊团队携手勇攀脑出血疾病的“屋脊”,共同写好西部脑科学的“论文”。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