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1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考及文物考古船开工建造

 

625日,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制造车间正式开工建造。

据了解,这是一艘可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夏季可进行极区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设计船长约103米,设计吃水排水量约9200吨,最大航速16节,可艏艉双向破冰,冰区加强达到PC4级,续航力15000海里,可载员80人。

船舶具备无限制水域航行、载人深潜、深海探测、综合作业支持、重型安全载荷等标志性功能,可为深远海地质、环境和生命科学相关前沿问题研究提供所需的样品和环境数据,为深海考古提供相关学科指导与水下作业支撑。同时,船舶支持深海核心技术装备的海上试验与应用。

在船舶系统研发方面,这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点突破极区船舶总体设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低温精确补偿技术、极区冰载与重载结构集成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在科考设备研制及功能扩展方面,探索实现国产科考设备的极区应用及与自主设计船舶的最优匹配,建设内容包括船舶系统、载人深潜水面支持系统和综合作业系统。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未来将成为我国多体系融合、多学科交叉、协同行动创新的开放共享型海上平台,对加强我国在全球深海深渊,包括两极海域的实质性存在和载人/无人深潜作业,提升我国深海考古作业能力,实现全球深海的全域进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创造城际量子密钥率新纪录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508公里光纤量子通信,以及破纪录的城际密钥率和双光子干涉距离。62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科研团队对基于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与新型的响应过滤方法,研制出200微秒时间间隔内仍可进行稳定异步双光子干涉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首次在无需相位跟踪技术且进行了严格的组合安全有限密钥分析的情况下突破了安全码率界限。这一实验实现了创纪录的双光子干涉距离和城际密钥率。密钥率在400公里处相比之前提高了6个数量级,在201公里与306公里处分别超过57000比特/秒与5000比特/秒,可满足语音通信等实时加密需求。研究成果对商用化、高安全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和中国构建经济高效的城际量子安全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是量子通信的最大特征。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不可克隆性,以及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可实现无条件安全通信。提高量子密钥率是量子通信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更高的密钥率可实现更频繁的密钥交换,不仅能为更多网络用户提供服务,还能显著提高量子通信效率。

 

国天文学家建立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方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非常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

当我们仰望星空,星星是如此遥远,测量它们的距离通常需要使用量天尺,即标准烛光。标准烛光就像一盏已知功率的灯,它的内在亮度是一致的,当我们离它越远,就会感觉它越暗。

研究团队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等数据,首次发现了双周期天琴座RR型变星的多个周期与金属丰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而建立了双周期天琴座RR型变星的周光关系。基于这一周光关系,星系的距离误差可以优化到1%2%

专家介绍,未来我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升空后,或将发现近百个近邻星系中的双周期天琴座RR型变星。利用这一成果的方法,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也将有望得以实现。

 

我国发现“南漳—远安动物群”早三叠世牙形化石

 

我国科研团队历时5年多,在湖北远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层发现一类牙形动物化石,在进行研究后确认是南漳远安动物群早三叠世牙形动物化石组合,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这类早三叠世牙形化石。

早三叠世是三叠纪3个世之首,距今约2.5亿年。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已知地球最早出现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包含极为特殊的湖北鳄类,以及鱼龙类、鳍龙类、龙龟类基干分子,是世界范围内最早一批陆生动物下海的实证之一,但与这一动物群伴生的小型生物化石却一直鲜有发现。

2017年,科研团队扎根湖北的南漳、远安一带,对南漳远安动物群骨干剖面整个含化石地层进行样品采集和处理。20231月,团队在位于远安县境内的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赋存层位之下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标本材料。

科研人员介绍,经过团队深入研究,其结果不仅证实此次发现的牙形动物群生活于早三叠世最晚期,而且表明“南漳—远安动物群”非常特殊,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类繁盛的低等级消费者,这与安徽巢湖动物群、北美巴厘动物群、欧洲斯瓦巴尔动物群有着显著差别,非常有意义。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地学领域国际期刊《地质学》(Geological Journal)上正式发表,为进一步揭示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和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设立11个生物圈保护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批准设立11个新的生物圈保护区,其中10个分布在9个国家,1个跨境保护区横跨2国。至此,这一全球网络内的保护区总数达到748个(包括23个跨境保护区),分布在134个国家。

这些新增保护区由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决定批准,这个理事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事机构,由教科文组织的34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是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证明。自1971年以来,这一由社区主导的计划成功找到了一种兼顾民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模式。阿祖莱很高兴2023年又有11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一强大的网络,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必要。

生物圈保护区是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科学机构所肩负使命的支柱之一。每一个生物圈保护区都倡导创新的当地解决方案,以保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通过发展农业生态、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工业等方式改善人民生计。

生物圈保护区有助于各国实现202212月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内通过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地球陆地表面的30%划入保护区,并恢复地球上30%的已退化生态系统。

新入选的11个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喀麦隆可鲁普雨林、中非共和国东北部保护综合体、哥伦比亚特里布加库皮卡包多、德国德姆林、印度尼西亚班迪穆伦布鲁萨拉恩马罗庞、肯尼亚与乌干达埃尔贡山跨境生物圈、蒙古鄂嫩巴利、巴基斯坦吉德拉尔的巴斯卡加拉姆查斯玛、巴基斯坦加列斯、秘鲁比森特纳里奥阿亚库乔、坦桑尼亚鲁马基。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