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7
中国将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
这些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包括:世界主要中子源之一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可广泛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仪表测试、放射性同位素制备、反应堆相关教学培训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可开展材料、燃料辐照考验和低温供热研究的49-2泳池式反应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之一的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实验室,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
9月16日下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8届大会期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举办“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核科研设施开放共享主题边会。机构副主任刘敬在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据悉,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8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并与法国、俄罗斯及欧盟等建立了良好的核科技研发合作机制,与泰国、印尼、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加纳、尼日利亚等国家在当地合作建设了一系列核科研设施和联合实验室。
大会期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还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捐赠了我国杰出核科学家钱三强院士的铜像,旨在彰显中国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用于和平与发展”宗旨的支持,以及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原子能事业发展的贡献。
14国科学家共同发起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
9月11日,由中国科学家发起,中国、希腊、马来西亚、英国、比利时、土耳其、美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以社论方式联合发表文章,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
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并于2003年宣告完成,这一计划由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的科学家花费13年时间完成,极大推动了基因组学研究和精准医疗的发展。过去20年,人类基因组学对精准医疗和精准公共卫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想取得更具影响力的进步,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这面临着包括经济、组织、基础设施、科学、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在内的诸多挑战。
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的任务是赋予全人类读取和使用他们自身基因组信息的权利,以过上更健康、更长久的生活。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设定了初步目标:一是数据生成目标,即完成全球超过1%人口的基因组测序,为人类泛基因组项目贡献来自20多个国家的5万个完整参考基因组,将多组学整合到精准医疗的标准和方法中,以及创建来自不同人群的大型多组学队列;二是精准干预目标,即定义携带者筛查、偶然发现、显性疾病、罕见疾病诊断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最佳实践报告和干预措施,并对所有测序的基因组实施临床可行的报告和干预,实施标准化的健康经济学研究,量化基因组引导干预的成本效益;三是临床转化目标,即编目HGP2测序的基因组中的所有遗传和多组学变异,并阐明所有编目遗传和多组学变异的临床相关性,同时,将基因组和多组学发现嵌入标准临床实践和精准公共卫生。
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首个“中国新药”上市
9月1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康悦达)近日正式获得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外用药控制不佳或不适合外用药治疗的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这也是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的首个“中国新药”。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常常被人通俗地称为“湿疹”。近年来,这一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皮肤病。其病程持续时间长,累及各年龄段人群,中重度患者比例近30%。特应性皮炎易复发的特点常让患者在治疗后呈现急性加重期和相对静止期交替出现的情况,频繁、持续和强烈的瘙痒不仅影响皮肤健康,还常伴随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是以IL-4Ra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阻断IL-4和IL-13与IL-4Ra受体的结合,抑制IL-4和IL-13引起的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蛋白表达及炎症细胞活性,治疗炎症反应过度诱发的特应性皮炎。
这一药品的上市不仅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更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带来达成更高治疗目标的新曙光。
我国海拔最高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建成并试运行
一项旨在探索和利用珍贵云水资源的科技创新工程——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于8月30日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南部黑石北湖附近的海拔5287.71米的高地上圆满落成,并于9月10日进行试运行,9月13日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新疆乃至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标志着新疆在人工影响天气与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项目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和田地区行署等多家国内顶尖的人工影响科研机构和部门共同打造。一期投资超过800万元,整合了多要素地面气象监测、无人机高空探测系统、先进的云冰微物理研究、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云冰水动态监测、高性能激光雷达、高清视频成像技术,以及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加之可靠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于精准捕捉云层动态、优化人工增雨(雪)作业、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及探索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策略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和实际应用潜力。
作为昆仑山系唯一的云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平台,它不仅对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农业灌溉、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更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科研团队在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上获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构建了西南玉米区域新的杂优模式,并运用此项技术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玉米新品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上。
科研团队利用360份代表性自交系随机构建了2077个杂交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精准鉴定,并利用自主研发的新算法对360份自交系产生的64 620个组合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预测,从而构建了西南玉米区新的杂优模式。
此外,在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育系列品种过程中,科研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增加“路标品种”的技术方案,以衡量预测准确性和设定选择阈值。具体而言,方案将川单99、农华606等已审定玉米品种作为参照对象(路标)加入计算中,一同进行品种预测。
经预测分析,目前西南地区第一大玉米品种川单99位于64 620个组合的前5%(第2520位)。研究团队重点对排名超过川单99的预测优势组合进行鉴定,结合大田试验和全基因组选择,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其中,排名最靠前的优迪899(第184位)成为这一批次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育成的突破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