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记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研究员熊伊曲
郑
心 张锦玉
地层的历史经过不断上溯之后,往往是一团缥缈不定的雾,一条望不到源头的河。而矿藏,却是这片雾中的灵物,是历史长河中的游鱼——它们不仅是沧海桑田变迁的有力佐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之中,一些稀有元素(钨、锡、铌、钽、锂、铍等)因供应风险较高而显得弥足珍贵,又因其在国防军工、高新科技等领域的不可或缺,被统称为战略性关键金属。这份独特性引得无数学者前赴后继投身其中,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研究员熊伊曲也是其中一员。在他眼里,这类矿产研究中,藏着未来“何以中国”的智慧。
数年求学,经过东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的多年训练与培养,受到多位名师的指点与教导,熊伊曲在本硕博攻读期间便悟出了自己的“实干主义”。他常说:“勤劳勇敢、细心坚持,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博士阶段,他和湖南省416地质队合作的湖南茶陵锡田-邓阜仙矿集区相关项目便是此精神的生动注脚。
位于南岭成矿带与钦杭成矿带交汇处的锡田-邓阜仙矿集区,由于成矿条件优越,被前人口口相传为“锡田”地区,并以“锡田模式”被地质勘探界所熟知。2002—2019年,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所(原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6队)在锡田地区牵头承担、中南大学协作参与,先后实施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国土资源部、湖南省两权价款等16个省部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和大型商业性地质找矿项目,对矿集区的复式岩体及其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产进行了调查评价和研究。熊伊曲有幸参与,见证并助力大团队首次在湘东锡田地区发现并评价了超大型钨锡矿床,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不仅如此,他们还综合提出了复式岩体中多期次的高分异演化岩浆活动与多期次成矿的创新性认识,建立了矿集区钨锡多金属岩浆热液复合三维成矿模型;并开发了锡田-邓阜仙矿集区预测方法体系。据此,此地区后续还陆续圈定了10个成矿预测区,经工程验证,见矿率为100%,获得业内高度评价。也因此,团队将202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收入囊中,更直接促成了部省合作“五方协议”和“锡田模式”,对湖南省甚至全国地勘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熊伊曲在领略科研内核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了对于实践的自信。
身为湖南人的熊伊曲,对加入中南大学早有憧憬。因此,当在外磨砺的进程得见尾声,自己终有机会落叶归根之时,他便立刻抓住了橄榄枝,于2020年站在如日方升的优质平台上,开启自己的职业新程。生活敷染了理想,便会闪闪发光,工作亦是如此,追梦路上不言辛苦,即便是海拔5000米的勘探项目,熊伊曲也乐在其中。虽然再回想起驻扎在位于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北侧的新疆大红柳滩锂矿床的日子时,他还是会由衷感叹一句“确实挺困难”,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一度卧病,但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苦难终如烟云,攀登者眼中只有科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