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志不求易者成 事不避难者进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

李白薇  蔡巧玉  吕腾波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博弈中,地质灾害预测始终如一座难以攀登的险峰,成为困扰学界百余年的科学难题。而作为全世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滑坡灾害尤为严重,占到地质灾害总数的70%以上。“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必须研究滑坡,而且要做到最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掷地有声。

  山河为证,岁岁无忧。从巴东到秭归,从奉节到宜昌,唐辉明带着中国地质大学5代滑坡灾害研究者的夙愿,以大半生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世界罕见地质灾害高发区湖北巴东20余年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奇迹,突破了巴东组易滑地层滑坡预测预报与防治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国内外首个以隧洞群为主体、“天---深”一体化的滑坡大型野外综合观测研究试验场,打造了一支凝心聚力、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团队,为我国滑坡工程技术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当一个个滑坡预测预报和调控的难题被逐个攻破时,唐辉明一次又一次站在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当一项项原创科研成果惊艳世界时,他一次又一次代表中国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他以超群的科研积淀,与全国研究者一道,让地质灾害防控理论、方法、技术跻身国际前列,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最强音。


直面国际难题,勇当滑坡防治弄潮儿

  2023年年末,《湖北日报》以《地质灾害20年零伤亡!巴东何以创造奇迹》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唐辉明带领科研团队取得的杰出贡献。20年来,巴东成功预警突发地质灾害140余起,无一人伤亡,堪称防灾减灾史上的奇迹。这一斐然成就,不仅赢得了国家相关部委和湖北省政府高度赞誉,还被原国土资源部纳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此前,这支团队就已多次被《人民日报》《长江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报道,而这一次,他们再度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实际上,他们扎根三峡库区和西南山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勇攀科研高峰的历程,正是唐辉明40年地质灾害研究生涯的生动缩影。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回溯历史,三峡工程这一中华民族的世纪壮举,自1994年正式开工,至20241214日已走过整整30年。在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前后,诸多难题接踵而至,移民安置、生态环境,特别是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挑战尤为严峻。1982年,年轻的唐辉明跟随导师深入巴东县、秭归县、奉节县和巫山县的山野,投身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彼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将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开启地质灾害防治探索的艰苦历程。

  巴东是世界罕见的地质灾害高发区,也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其中,黄土坡巨型古滑坡体,因其体量庞大、形成原因复杂、地质结构特殊,成为研究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预防灾害的关键所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紧迫需求,为唐辉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一头扎进科研工作,从此踏上了艰辛的探索之路。

  地质灾害研究,荆棘丛生。技术手段的局限、滑坡规律与形成机制的难以捉摸,都为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唐辉明没有丝毫退缩,他从最基础、最艰难的滑坡机理研究入手,立下“要做就做世界最好”的宏愿。在近20年的漫长时光里,他潜心钻研,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项目,不仅揭示了易滑地层的孕滑机理,明确了三峡库区巴东组易滑地层的工程性质,还创新提出了滑坡演化状态实时动态评价和滑坡时效稳定性评价方法,提出了“最小剩余推力峰值”动态调控技术,并在三峡库区十余个大型滑坡治理中成功应用。这一成果不仅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在国家和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唐辉明受命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教育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未雨绸缪乃智者之谋,防范未然才能安乐无忧。”他深知,精准预测地质灾害,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他渴望像预报天气一样,实现对滑坡地质灾害的精准预报。“这需要我们在深入了解滑坡机理后,摸清滑坡演化规律,并加以应用。”研究路径逐步明晰后,唐辉明也凭借多年的科研积淀获得国家“973项目”的支持,并担纲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开展研究。

  地质灾害研究需要“国之重器”的支撑,它们不仅是科研创新的“引擎”,更是数据获取的“宝库”。实际上,早在2000年,唐辉明就大胆提出了在黄土坡滑坡体内建立试验场进行科学实验与监测的创新设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随着巴东新县城搬离黄土坡,他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投资3000余万元,在黄土坡滑坡体内成功开凿隧洞,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外综合试验场,也是全球唯一研究库区滑坡灾害的地下实验室。在这里,科研人员借助“天、空、地面、地下”一体化监测系统,利用先进仪器全方位采集数据,为滑坡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然而,解决滑坡演化难题只是第一步,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滑坡预测预报,才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面对国内外没有系统借鉴资料的困境,唐辉明和团队也迎来了科研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就像在独木桥上摸索前行,不知道能否成功抵达彼岸”。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拨云见日,取得了“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这一开拓性成果,为滑坡的预测与防治提供了又一重要的理论,也让唐辉明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在滑坡预测预报中的成功,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同行专家的认可,也为中国在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2018年,他代表中国成功当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副主席。此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唐辉明带领团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从三峡走向全国,从中国迈向世界。他们面向国家防灾减灾和更多工程建设的需求,提出了滑坡演化阶段和状态判识标准、滑坡灾变控制模型和动态评价方法、滑坡启滑判据,多项技术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其中,首创的滑坡数值预报模式和数值预报平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多项技术达到领先水平。

  在唐辉明看来,自己近十年的研究更接地气了,“它是我前30年科研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更是进一步的推进和升华”。他自己也拿到人生中的第三个大奖——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世界研究滑坡预测的团队有很多,但进行基于物理力学过程的滑坡预测研究是我们的特色和创新,越根本越原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一定要努力将滑坡演化过程预测做到最好。”


以家国为己任,把山川作课堂

  2024年寒冬,武汉的清晨被刺骨的寒意包裹,天色还未完全放亮,城市仍在沉睡。62岁的唐辉明,已早早踏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工程楼。在这漫长的30多年里,只要不出差、不出野外,他就像被精确校准的时钟,每天都是第一个迈进工程楼,最后一个离开。那熟悉的脚步声,成了工程楼里最早和最晚的“问候”,见证着他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执着和坚守。

  人类的历史,就是灾难与发展共存的历史。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改名前为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地质灾害研究就像一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1975年,随着学校从北京迁至武汉,这颗种子也在武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3年后,全国恢复高考,为无数学子打开梦想之门,16岁的唐辉明也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考生。

  那个年代,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被彻底改写,而这批人的奋斗,也改写着中国的历史。那年,唐辉明以江苏地区绝对高分优势,被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录取。那时的他,或许还没料到,这个选择也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唐辉明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他笑称自己是“被抓过来的”,他因高分被调剂到这里。尽管是意外之选之一,但他很快在这个专业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立志在科研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学生时代的唐辉明出类拔萃,数理基础扎实,英语出色,“我中学英语老师是南京大学毕业的,给我打下了深厚的英语功底”。大学期间,他又钻研了俄语和德语,还擅长格律诗创作。

  1982年本科毕业后,唐辉明在工作中积累下实践经验后,开始攻读硕士、博士。唐辉明有幸先后师从晏同珍教授和潘别桐教授,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家国情怀、使命感与责任感,深深影响着唐辉明。

  “那是1989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这也是我的硕士导师潘教授在国际工程地质领域的合作伙伴,给予了我能走出国门,参与前沿工作的机会。”在异国的实验室里,唐辉明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复杂的实验与研究中,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懈的努力,他圆满完成了诸多极具挑战性的实验任务,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迅速在科研圈崭露头角。国外导师对他青睐有加,极力挽留他留下工作,承诺为他提供优渥的科研条件与生活待遇。

  然而,远在祖国的潘教授和晏教授,虽与他远隔重洋,却时刻牵挂着他的动向。唐辉明陷入了两难抉择,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分别给两位恩师写信,倾诉自己的困惑与纠结。不久后,晏同珍教授的回信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他手中,信中那一句“按时回国,既符合国情也符合人情,我个人也非常希望你回来”,质朴而真挚,如同一束光,驱散了唐辉明内心的迷雾。

  在那个年代,许多学有所成的科研人才选择留在国外,享受更为先进的科研环境与优厚的物质生活。但唐辉明深知,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正亟待发展,很多地区时常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国家对专业人才的渴望如久旱盼甘霖。两位导师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与他内心深处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使命感交织在一起,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收拾行囊,踏上归程。

  这一回国的抉择,不仅是个人职业道路的转向,更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郑重承诺。他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价值,为国家减灾防灾事业贡献力量,守护万千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30多年过去了,这段思绪依然历历在目,唐辉明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国后,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面对困境,不断挑战、不断成长、不断突破。那段充满磨砺的岁月,依然是他人生中最真实的底色。

  “出野外是地质人的本色,我们每年长期在野外工作,钻深山、攀陡坡、冒酷暑,吃咸菜更是家常便饭。”早期野外条件恶劣,他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在河南小浪底水库库区,洪水突至,他和队友只能在漆黑夜晚的大树下躲避一夜;在清江水库库区,他爬山时不慎踩空,从半山腰滑到山底,在医院躺了3天。即便如此,面对生死考验,他和团队成员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收集珍贵地质数据而拼搏。

  如今,年过六旬的唐辉明依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我国是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国家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每当他们的研究成果成功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令他心潮澎湃,“我们是在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代科研人,共守一颗心

  巴东的山风,常年裹挟着长江水汽,拂过黄土坡滑坡体。唐辉明和他的团队成员,像往常一样,穿梭在黄土坡滑坡地下试验隧洞群。他们手中的监测设备,发出规律的嘀嘀声和团队成员低声交流的话语,一同在隧洞的石壁间回荡。他们仔细巡视,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存在隐患的角落,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坚定。与此同时,在试验站的数据处理室,灯光彻夜长明,团队成员对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认真分析比对,这些数据是他们科研的基石,也是守护库区安全的关键防线。

  回溯历史,从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成立,地质灾害研究的使命便落在了一代代科研人的肩头。从北京到武汉,这一学科的传承跨越了地域,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唐辉明的导师、中国滑坡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晏同珍教授作为第一代科研人,凭借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拳拳爱国之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滑坡灾害研究的征程。他们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积累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第二代科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开始尝试运用新的技术和理念,为地质灾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时光流转,唐辉明作为第三代科研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带领团队推进学科发展。

  “搞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事,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力才能实现的。”唐辉明依然记得2009年他带领团队,开始搭建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的情景。巴东因三峡水库蓄水一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地,黄土坡滑坡体更是被判定为随时可能复活的巨大隐患。

  “要搞清楚滑坡灾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就必须到灾害体里去。对研究滑坡灾害来说,在古滑坡体内开展滑带原位实验,获取的宝贵一手数据,是十分重要且必需的。”团队成员第四代科研人李长冬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对全世界大多数工程地质工作者来说,确实“可想而不可及”。唐辉明很早就看到这一点,他带领团队敢想敢做,就这样让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2014年建成的巴东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聚焦滑坡灾害的大型野外综合“地下实验室”。“试验场建在体积6900余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体上。”团队成员野外站党支部书记熊承仁教授说,最初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如今完成生态复绿的黄土坡郁郁葱葱。

  “从观测系统的设计到隧洞群的建设,我们团队秉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齐心协力。大家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从零开始,一点点搭建起野外综合观测站。它就像我们的一个‘孩子’。”每个环节,大家都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以臻于至善的精神追求,力求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经得起考验。这些专业素养也是唐辉明从搭建团队第一天就力主倡导的,如今这种风气已根植于团队每一个人的脑海。

  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观测条件,团队成员在滑坡体内完成了多项复杂试验,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这里也开创了国内国际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全新模式。每个支洞和试验洞都承载着特殊的科研任务,为解决三峡库区及类似条件下巨型涉水滑坡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我们所在的系是全国先进党支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是湖北省先进支部,现在是湖北省样板支部,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唐辉明引以为傲。

  自2013年国家野外站运行以来,凭借对地质灾害的原位野外动态观测,有力支撑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团队的一系列成果走向世界,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唐辉明深知,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成员在各自领域的深耕细作与相互配合。

  如今,第四代和第五代年轻科研人带着新的知识与技术加入团队。他们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为团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团队始终保持着团结一心的氛围,面对难题时,大家围坐讨论,各抒己见;野外工作条件艰苦,却无人退缩抱怨。其实,团队每一个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唐辉明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也经常在行动上默默支持他们。团队成员吴琼因手术无法参加学生答辩,唐辉明会安排同学前来照顾。当同学们想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却因经费问题受限放弃之时,他也会慷慨资助。团队的年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们也经常收到唐辉明的关爱和帮助,他们把这份感激都化为奋进前行的动力。

  唐辉明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43年过去了,从青涩学子到科研栋梁,唐辉明参与见证了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的蓬勃发展。他是参与者、是见证者,也是引领者。巴东国家野外站的每一寸土地、无数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领奖台上的熠熠勋章,都化作了他和团队成员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份财富,让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道路越发清晰,也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坚定信念,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让地质灾害研究的成果,化作守护山河、庇佑人民的坚固壁垒。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