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杂草丛中生 不让君子兰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12

——记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实验室主任印丽萍
本刊记者  吴 彪 

   

   “这么多年,我一直认真地生活在一个‘隐形的战线’里,这里没有硝烟,只有植物。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和的植物世界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戴上‘显微镜’,透过细枝末节发现潜在的危险。我们的‘战斗’,也是保国家的‘一方平安’。”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实验室主任印丽萍如是形容她的工作。这位与检验检疫工作、杂草研究打了近30年交道的女科学家,在时光的“雕琢”中,显得愈发坚定、自信……既有着职业女性特有的干脆利落,也从不失女性之温婉细腻。她是“无形国门”——“蓝盾”战线上出了名的巾帼铁娘子。
   落花无语,留香阵阵,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让我们走近这位难得的女科学家。

悠悠杂草情

   “很多时候,对于已成的事实,我们不能左右其结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专注于奔跑的过程,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的每个环节,你一定会赢得一个接近于完美的结果。”
   1981年,当16岁的印丽萍“阴差阳错”地接到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面对父母对专业的些许“遗憾”,她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情绪中。这位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自小就深知民生之艰,素来常怀悲悯之心的她乐意有朝一日能够解民于疾苦。
   怀抱这样的理想,印丽萍来到金陵城下那座历史悠久的巍巍学府,当她深入其中,逐渐被这所大学浑身散发的浓厚底蕴所深深吸引——
   在“诚、朴、勤、仁”校风的指引下,这所茵茵校园里既有白发苍苍、品德高尚的学术巨匠;也有兢兢业业、循循善诱的名导恩师;还有潜心学习、乐于帮扶的师兄学长……在这一段青年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印丽萍沐浴在如此“春风”中,聆听恩师的教诲,不仅综合知识和专业水平得到了逐步攀升(曾摘取全系第一名“桂冠”),更为重要的是她获得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财富”——包括对品德的崇尚,对学术的严谨和对科研的执着等。
   至今,回顾起自己的求学和成才历程,印丽萍依然感恩于大学那段“幸福”的经历。这些“财富”的积累,对印丽萍的一生都影响巨大,如影,相伴相随:如灯,照亮前路——
   1988年,印丽萍顺利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硕士毕业。因为遵循父母要她回到他们的故乡——上海找工作的愿望,她一开始找工作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几经寻找,最终,她如愿以偿进入原上海动植物检疫局,开始杂草检疫工作。
   对这份专业对口、得之不易的工作,印丽萍倍感珍惜。怀抱感恩之心,这位一贯单纯、善良、执着、认真的女子更加努力地工作,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冲。一心只想着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工作没多长时间,恰逢局里建立一个隔离苗圃基地,印丽萍想都没想,就遵从领导委派去了一个离市区很远的地方。那里,条件虽苦,但却是她打下牢固基础的地方。
   偌大的一个场所,75亩地,除了一座物资极少的办公楼和几幢动物隔离舍之外,其他都是荒地,门口也只有一个值班保安。中午请了附近的阿姨给做顿饭,午餐、晚餐就都吃这一顿做的饭菜,生火取暖都用的煤球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印丽萍和另外一个也是单身的同事,开始了他们的杂草种植鉴定研究。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印丽萍一开始的杂草种植鉴定研究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眼看着杂草丛生,但当她有心去栽种研究的时候,却遭遇了挫折:因为对很多国外种子的习性还不是很了解,加上很多种子本身不够饱满和成熟,再有就是自然环境的不同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种子大部分都长不出来,好不容易有一颗发芽,印丽萍都很高兴,细心呵护……那段艰难的时光给印丽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在她有足够耐心去面对失败的考验。为摆脱困境,这位认真的姑娘积极地去寻求各种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去了解各个种子发芽的条件;虚心地向老同志求教,认真吸取他们的经验;做了大量的卡片……随着经验的累积,印丽萍终于迎来了一次又一次难题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成果也接踵而至。
   因为印丽萍的出色工作,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局第一、第二、第四届“中青年专家”,上海局“优秀党员”,“科技先进个人”等;已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近30年风霜雨雪里,印丽萍由一名懵懂的女孩、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位不仅具有深厚理论造诣,而且具有丰富实践和谈判经验的动植物,尤其是杂草检验检疫专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印丽萍乐观面对际遇,一心一意学习和钻研的报答;是对她认真工作和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报答。杂草鉴定工作并非易事,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而印丽萍却乐在其中,活出了精彩。

十年磨一剑
——“红宝书”的诞生

   “积累的过程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难事,经历了很多煎熬历程,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杂草鉴定领域,有一本知名的“红宝书”——印丽萍于1997年和另一位前辈合编的《杂草种子图鉴》。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当时几乎所有国外常见杂草的信息,每一种杂草的种子都配有外形、解剖图和鉴定信息,直观形象,通俗易懂。至今,这本书仍是口岸杂草鉴定的必备资料。
但有谁知道,这本书诞生的背后,饱含着印丽萍十年磨一剑的艰辛积累和付出。
   1991年,有机会出国到阿根廷考察的印丽萍拿回一本参考资料,这本参考资料配图精细、记载详实,给了她很多启发。“如果我们中国也有类似这么一本专著就好了”她将这个想法与一名爱好摄影、精通植物学分类的老师沟通,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这项工作的筹备。
   1993年,刚当上妈妈的印丽萍顾不上照顾年幼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这本专著的编纂工作中。图文并茂的书籍看着叫人赏心悦目,但要编纂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为使每一类种子的图样达到典型、清晰,印丽萍需要将每一颗种子都剖开,而且要正好剖在典型的位置上,有时剖一颗种子就会花上一个上午。当时没有数码相机,胶片贵,为了对好焦,她常常要跪在桌子上好长时间。
   让印丽萍感到幸福的是,他有一位与她志同道合的丈夫。丈夫是学计算机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益于丈夫的指导,她在计算机还未普及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达到娴熟使用。30万字的文稿,为节约经费,她和丈夫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入。而最让她感动的是丈夫的支持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还包括金钱上的投入。出版的时候,夫妇俩自行投入了七、八万的资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丈夫对此并没有怨言,反而宽慰印丽萍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想起这段经历,印丽萍并不后悔当初的执意选择。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对孩子的亏欠。“当时孩子还小,住房又很紧张,所以老人不能过来给我们带孩子,只能是我自己带,忙着录入的时候,孩子在我旁边哭着叫我抱,但我因为要赶进度的缘故没法实现他的小愿望,小孩哭,我也忍不住哭,但没办法还是得坚持做下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个成功背后都饱含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对印丽萍来说,这本专著饱含着她和她的老师、她的家人的心血。与此同时,这十年默默无闻地付出,帮她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而通过这本专著,很多人知道了她的基础工作。许多人慕名而来拜访她,与她共同探讨有关杂草的各种问题。“其实我只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的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我乐意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共同为杂草研究事业奉献己力……”
   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印丽萍早就学会了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人世繁华,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消沉。

谈判“铁娘子”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系统的检疫工作者是非常不易的,你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
   印丽萍在业界,是出了名的“铁娘子”,而她的特点,就是凭借扎实的基础,融会贯通,有持有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而上海口岸进出口因为总额比重大,守护国门的重任显得愈发重要。
   国门无形,承诺有声。作为“蓝盾卫士”的一员,印丽萍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相关领域绽放着光彩:随着截获的杂草数量不断增大,而且种类繁多,这给主要依靠形态学进行鉴定的杂草检疫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地学习,印丽萍和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口岸进口的粮食中发现了多批次假高粱种子,但这些假高粱种子很难区分其变种与其他近似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印丽萍创造性地想到大学时期学到的“染色体技术”,通过这一巧妙的融会贯通,最终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对假高粱种子不同种类形态的鉴定甄别,效果出人预料。1991年,印丽萍作为最年轻的技术代表,受命远赴阿根廷参与贸易谈判。在国际谈判桌上,年轻的印丽萍不卑不亢地提出了自己的评定意见。面对铁证,外方最终赔付40万美元;
   2007年,英国方面昆虫学专家将他们制订的一项标准草案发给印丽萍所在小组审核。凭借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印丽萍发现这一草案中提及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无法囊括该种昆虫的所有类型,若照此执行很容易造成我国口岸相关检验检疫的漏检和误检。英国专家起初难以相信中国检测的能力,但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最终不得不修改检测标准方案。在后来的多次会议上,这一修正被反复提及,成为国际粮农组织同行竞相谈及的一段佳话;
   2008年,我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陆续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中截获有毒杂草曼陀罗种子,随即向对方发出了警示通告。然而,阿根廷方却对此结果提出了严重抗议,坚称截获的种并不是曼陀罗种。双方展开了僵持不下的谈判,为了打破僵局,总局动植司领导决定让经验丰富的印丽萍“挂帅出征”。接到任务后,印丽萍深感责任之重大,开始夜以继日地忙碌。凭借扎实的基础,她第一感觉是我国判定的种确实存在问题,但阿根廷方的也不准确。“何不以退为进,获得更为有利的谈判筹码?”印丽萍如是想。通过大量仔细地查阅国内外资料,深入研究曼陀罗属的命名、分类、分布、危害特性等,研究到最后,她已经达到一说出首写字母,就能快速地说出种全名的地步。
   经过与国外标本库资料的反复研究比对,印丽萍及其团队初步判断该种是曼陀罗属的另外一个种——粗刺曼陀罗。为了进一步证明结果的准确性,他们还决定尝试通过最新的DNA条形码技术来进一步佐证。由于一直忙碌,没能好好休息,在实验室工作的印丽萍差点晕厥。有同事劝她,身体要紧,DNA条形码验证还是交予其他同事负责。可她还是谢绝了同事的好意。“事关重大,我一定要自己亲自完成!”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她顾不上身体的孱弱,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当看到DNA条形码技术的结果还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国检出的所谓“曼陀罗”为“粗刺曼陀罗”时,印丽萍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
   针对这一结果,印丽萍很快制定了以退为进的谈判策略,先承认了我国在判断上的失误,继而以翔实客观的数据实例证明了出口中国的阿根廷大豆中完全存在曼陀罗的风险,以充分的准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赢得了谈判桌上交锋的胜利。
   类似这样鼓舞人心的事例,在印丽萍的检验检疫生涯中,举不胜举。凭借在国际粮农组织的出色表现,她已经为我国争取到数次国际制标的机会,并在多次国际农业贸易纠纷中,化作更多的中国话语权。通过参与杂草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并参与相关有害生物国际标准审核,这位来自中国的“铁娘子”,在国际舞台中奏出了中国强音。难怪有媒体这样形容她:“貌不惊人技术惊人,语不惊人份量惊人。”

隐形战线上的“蓝盾卫士”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一直在学习中,从点到面需要触类旁通,只有深入了解,会抓住关键点,才能提出正确的指导。值得自豪的是我有一个好团队,以老带新,薪火相传成为我们的优良传统……”
   从1988年还是一名怀抱梦想、涉世未深的青葱少女,到1998年成为技术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再到2008年成为团队的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印丽萍,用她一贯执着和认真的态度走过她人生中的每一个“十年”,一步就是一个大台阶。
   如今,作为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粮谷与植物检验检疫室主任,印丽萍致力于实验室的标准、规范化建设,收效显著。在她的带领下,实验室已经成为相关检验检疫领域里的“一张王牌名片”。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团队的工作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除了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检验检疫工作之外,他们还积极主动地总结经验,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随着实验室工作的日益繁重,实验室队伍也日益壮大。与过去有所不同,印丽萍如今面对的不只是“一草一木”,而是团队的方方面面,但她在走向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并不感到畏惧,“只要综合素质过硬,你掌握的东西越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就会更强,达到融会贯通之后你就能抓住关键点,亦如半径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向来不服输的她,带着团队,向着更高方向挺进!
   印丽萍成为团队领头人后,大批年轻人走上了实验台前。回首自己近30年科研道路,面对一张张年轻探索者的面孔,她多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体会全都告诉他们,包括品德的坚守、对科研应该持有的执着和认真的态度等,好让他们能够超越自己,做出更大的成绩。在她的带动下,实验室充满着团结协作、快乐科研的氛围,很多老同志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年轻人,扶上战马再送一程!
   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印丽萍和她的团队立足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到“筑起国门第一道防线”这条隐形的战线中,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防御战”:首次在美国进口的大豆中发现检疫性有毒有害杂草——刺萼龙葵;首次在东南亚进口水果中发现新菠萝灰粉蚧;首次在进境油菜籽中检出重大疫情—油菜茎基溃疡病……2011年植检实验室在全国首次从美国进口的原木白松中亦截获到松材线虫,多次从进口美国苹果、樱桃中检出苹果牛眼果腐等。
   世博期间,印丽萍积极参与世博引进大型景观植物的检疫工作,不仅带领年轻同志,在植物进境前做好风险分析,与职能部门共同商榷实验室检疫项目,做好世博检验检疫保障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进境,而且将所负责的世博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回顾以往岁月,印丽萍坦言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但不管怎样,她始终都坚持自己一贯的原则:成功时不骄矜;失意时不气馁。研究了多年杂草,她的骨子里早已具备了杂草的可贵品质:杂草丛中生,不让君子兰。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