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许燕:爱上紫藤萝的心理学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24

本刊记者  付 强

 

 

在北师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喜欢紫藤萝也爱上了心理学

 

  一片深深浅浅的紫,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在清晨里,泛着点点银光,它们欢笑地生长;在阳光下,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它们推着挤着争相向上……

  这是许燕童年记忆中的北师大。和她一起成长的,还有宽宽的马路两边的垂柳,柳树下一排排的长椅,还有不远处的假山、小亭、竹林和牡丹花圃……清新而古老的美丽校园,许燕出生、成长、读书、工作,从未离开。

  百余年来,源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群星的大师巨匠。他们执鞭杏坛、弘文励教,用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践行科学,激扬学术,强健精神,砥砺人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许燕将儿时的童真,少年时的风华正茂,青春时的憧憬,中年时的文雅,全部来自于这个古朴宁静校园的浸入。

  1978年,高考文理科很平衡的许燕走进了北师大心理学科。至于心理学是什么?她知道得并不多,懵懂中只意识到这是一个文理兼顾的跨学科专业,适合自己。

  “七八级”是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班里融合了两代人,最小的14岁,最大的32岁,班里有母亲还有3个孩子的父亲。不过,这样的环境很和谐,班里的原则是大管小。许燕是应届毕业生,欣然接受“管教”。

  “那时候,心理学刚刚恢复,书都是很旧的苏联教材。我们上课的资料都是老师刻制、油印,然后发片子。”许燕娓娓道来,“课程不多,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但都是最有名的老师在授课。而且课程少,自学的时间就多,可以把这几门课学得很扎实,能学深、学厚。几门经典的课程,让我们这一代人受益终身”。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本科、硕士、博士,许燕接受了北师大的全套教育。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对她的影响可谓是终身的。当时做系主任的导师从心理学系学科布局的角度,希望许燕能在人格心理学方面有所建树。张厚粲先生说:“人格是一门难做的领域,研究它的人很少,一些老师进入后又离开了,我希望你能够喜欢它。”许燕说:“张先生最先给了我一个坚守学术的信念,在这个信念下,我由迷茫渐入喜欢、热爱,将人格心理学作为我终身坚守的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许燕逐渐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等领域有了建树,并将其应用到了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领导者的胜任特征及其测评、心理绑架与腐败心理、价值观、道德心理与善良人格、青少年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等研究中。

许燕从未离开过北师大。用她的话说,经历了从心理学教研室到心理学系,再到心理学院,直至心理学部。一天天看着心理学科的发展,自己也在其中成熟。而伴着心理学学科的成长,很多故事、往事和回忆也化作情感,融入了她的血液深处。她将心理学知识融进管理工作中,在做组织部长时,她说“每个人都有人性善恶的东西,做领导的就要启动大家心里的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做心理学院院长的时候,大家说她像家一样建设与设计着心理学院,墙面上的学院文化渗透了其心血,她把心理学科在北师大的百年历史呈现出来。每次走过都会让人感受到心理学科的无限魅力。而具有艺术素养的许燕,也会把实验室装扮得充满文化气息,有色彩、有名画,淡雅而温馨,不再是冷冰冰的空间。楼道的两边,是学习角,小桌椅、鲜花,名画,给心理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恋爱的空间,也是累了的灵魂可以休憩的空间。许燕介绍时说:“心理学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要体现心理元素,这才是心理人。”心理学院的文化是“追求卓越”,这是当初许燕在做心理学系书记时提出的,现在墙上刻着“追本溯源,求真慧人,卓尔不凡,越陈励新”。作为心理学院院长,她依据学院的发展特点又提出了心理学发展的目标“追求卓越,践行使命,创新求真,团结奋进。”她带领全院师生“为迈向世界的中国心理学、为迈向人民的中国心理学、为迈向教育的中国心理学而奋斗”。这些文化思想至今还印刻在心理学院的墙上。

 

管理+科研的快乐工作狂,做事不被功利所污染

 

  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来,许燕一直是双肩挑,从宣传委员、统战委员、组织委员、书记到组织部长,从公共课教研室主任、科研副系主任、心理测评研究所所长到院长,一边是管理工作,一边是学术科研。白天,她的时间属于大家,事务不断;晚上属于家庭,照顾孩子;夜里属于自己,备课、写书、写论文。

  1995年心理学系作为学校的试点单位,系领导班子组阁的都是年轻人,系主任舒华40岁,书记许燕35岁,另外两个副系主任一个37岁,一个28岁。这个班子都是博士高学历,下至教研室主任也都是博士学历的年轻人,那时候博士生还不多。他们成为学校里最年轻的高学历领导班子。当时,大家干劲很足,这帮年轻领导人带领师生没日没夜地干,晚上的心理学系灯火通明,直到深夜。办公楼晚上十点关门,一群人包括老教授一起翻窗户回家。做书记的时候,为了保证年轻教师都能出国学习,大家都发扬互助的精神,把工作量分摊到大家身上。许燕带头多承担教学工作,经常1年要承担5门课,还要写书、写论文,评职称。许燕说:“做领导就要以身作则,繁重的管理工作不是学术停滞或下降的理由。否则,不能服人。”

  做管理工作,许燕对自己的唯一要求是尽职尽责,对岗位负责。做组织部长的时候,她全身心地聚焦在怎么做好组织部长上,“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很多意见都反映到我这里,而对方并不希望暴露身份。我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好人缘“混”成了差人缘。即使这样,许燕也绝不说假话,她的原则是工作要有求真精神。

  从小在大院里长大的许燕,骨子里是一个扎进书堆写文章的人。但是,她是学院的领导,需要自我调整来符合岗位要求。她研究人格、讲授人格,也特别重视自己的人格素养。以身作则是她对自己的第一个要求,“在要求别人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学院分办公室,许燕分的是小的房间。作为领导,不争奖励,先给教师。其次,她要求自己不能因私利而失去品位,因为学院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她总是说,“做管理是为大家服务的,而不是为权力的;做学术不是冲着奖项去的,而是凭良心做的。人生不是浮在表面的、跳跃性的状态,要有往下扎的实在品质。在科学上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一定是要有沉淀精神的,沉下去,学术才不会被功利污染。”

  让许燕倍感心慰的是,北师大从1981年成立心理系以来,一直在心理学科建设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她管理期间,北师大在全国心理学学科评估中两次排名第一。她将这些工作成就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从学院院长的岗位下来后,她又承担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的职务,她又以较真的劲头开始投入工作,她列出了一堆的工作设计,提高学会工作质量,扩展学会工作领域,提升学会工作层次等,她希望在她在任期间学会有一个新的面貌。

 

研究要“顶天立地”,学者要具有学术使命感

 

  “学术研究和学术走向,必须有学术使命感。选择的课题必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关,要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许燕这样定位她从事了大半生的心理学研究事业。许燕的研究课题总是追寻现代社会中的焦点心理问题。

  “高压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常态,无法消灭它,但要适应它。”压力人的心理枯竭现象成为许燕的研究项目,她承担了科技部支撑项目和全国教育规划项目研究职业人的心理压力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燕就开始做这个课题。当时,职业压力、心理枯竭等还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仅出现在精英群体。社会快速变化成为一种时代特征,这种变化导致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预测把握不准,人的安全根基消解了,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压力。那时候,双肩挑的许燕工作压力也很大,她就从自己的感受去研究,与其他学者一起完成了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我国若干重点职业人群心理压力和职业枯竭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示范研究”,建立了以心理压力和职业枯竭为核心的中国职业身心健康评估、预警、干预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形成了适用于医护人员、公务员、教师、特种兵等中国文化下若干重点职业人群的“心理行为—生物化学—认知神经”评估系统、全国常模、计算机化预警监测系统,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模块化”的立体干预体系。她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面向各个群体做了几百场讲座,也成为许燕的金牌课程之一。这个课程讲授最多的地方,是国家机关各大部委和各级党校,许燕每次讲课都会针对听众的不同而调整内容。所以,每次讲每次都有新东西。“有的人都听过三四遍了,还想听,感觉每次听完了,收获不一样”。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她强调最多的是提高心理生存能力,“在社会上生存,拼的是智力、人品和人缘。智慧决定工作质量和人生发展速度,人生中,人格决定工作品质和人生的长度,职业发展究竟走多远,靠人格,聪明过头往往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拼人缘,就是人际关系,在工作上决定工作成效,在人生上决定工作宽度。”许燕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建构了“人格金三角”模型:有三种人格品质决定人生的不同方面,希望决定有效人生,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

  20085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带领心理学院的师生们花5天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写出了《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5.12大地震后的自我应对指南》,送往灾区。之后,她组织学院的专业力量自带经费深入7个极重灾区服务,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灾区遍地的废墟上,那个瘦高个、长发披肩、声音柔和的淑女,就是许燕。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他们为德阳地区的学校培养心理老师,一共培训700多名教师。这样的重建,并没有随着对口援建的结束而结束。因为他们在研究“重大灾难对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时间效应”时发现,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堪忧。与北京学生比较,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北京学生。其中,学习积极性、生活满意度、亲社会行为和压力挫折应对能力均差于北京学生。作为心理学专业人员,知道心理重建是长期的工作,他们就这样一直在灾区默默地坚持着。从2008年至今,坚持在灾区做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极重灾区德阳地区建立了10所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每年,许燕都要带领北师大心理学院20名左右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开展工作,已走过9个年头。见了许燕,当地教师都亲热地称她为“许妈”。基于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她开展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规律及心理重建策略”,通过30项研究获得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后心理反应的特征及其与心理能量的关系”“重大灾难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时间效应”“心理能量损耗机制及其后效研究”“心理能量保护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索”“救援人员心理耗竭测评工具的编制”“外围群众心理与行为的反应规律”“人祸事件与网民道德情绪的相关研究”等7方面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对策与政策建议。

  来自于2012?2016年的网民数据分析,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民众提及率最高的问题。其中人格教育成为一个凸显问题。许燕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示范研究”,研究了3?18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与特征,研究确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校影响因素两个评估指标体系,研制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两套测评工具,建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和家-校影响因素两个数据库,3个家-校影响互动模型,提出了人格金三角等五套心理健康促进/干预计划,建立了两个系列的示范基地(10个特色基地,4个综合性基地),3个网络支持平台,完成了“百千万工程”,培训了300余名人格健康教育的专业辅导员,培训了四千多名家长,让12千多名儿童青少年受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2部专著。

  关于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趋势的研究,她在没有科研经费资助下坚持了20余年,因为她认为“这不仅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处在了中国社会变化最多元的历史阶段,要把握住历史给予我们的学术研究机遇。社会价值观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心理现象,我们不能错过机会”。她每两年收集一次数据,当发生重大事件时再随时加测。观察社会时代变迁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成果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足迹,发现了不同类型价值观随社会发展特征的律动规律以及预警功能。在此基础上许燕提出了价值观三层次模型,包括国家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价值观(时代发展中的群体价值观体系)和个人价值观(人生发展中的个体价值观体系),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当国家核心价值观提出后,社会现实直问人性与道德底线时,许燕又开始了善良人格的研究。2016年许燕开始主持自科项目“善良人格的结构、机制及其促进研究”,通过研究善与恶的人格特征,提出促人向善行为的心理机制。

  “为前沿科学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这一直是许燕遵循的科研路线。在她的内心深处,北师大的心理学研究从建系以来就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大师和这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做研究上是“顶天立地”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