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在行走中为传统骑楼生态智慧代言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6

——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敬
  
本刊记者  李 刚

  
  
  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曾经提到,在探索生存、成功和臻于完善的过程中,生态观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力,它为人们指明了道路,人应该成为生物界的酶,即生物界的管理人员,提高人—环境之间创造性的适应能力,实现人的设计与自然相结合。如果说人的生态观是人们观察自然的方式的话,那么建筑就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设计实践。千百年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与自然相磨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生态智慧的民居形式,骑楼建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骑楼——华南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铺宇鳞次,街随店延。走在斑驳的海口博爱路面上,人们恍若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因为,这里道路两旁林立着年代久远的骑楼。
  所谓骑楼,就是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骑楼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一般分为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在大多数人眼里,骑楼是典型的欧亚“混血”建筑。
  作为地道的海南人,陈敬对骑楼的情感甚于常人;作为骑楼研究的学者,陈敬对骑楼的了解也远远超越常人。他说,骑楼建筑是近代在中国岭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海口老城区内第一座骑楼建筑1849年修建于四牌楼附近。2009年,海口骑楼历史街区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从1849年到2009年,海口骑楼经历了160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160年里,当地的骑楼建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又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态势。这些不同的特征是各个不同时期的骑楼建筑对于生活方式、建造技术、社会制度做出的回应。而这一脉相承,则是骑楼建筑在海口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对于生活中最为本质的一种的东西传承。
  骑楼中,一脉相承的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陈敬说,这是他想要挖掘出的东西。在“海口骑楼建筑空间演变”研究中,陈敬通过对海口老城区内五条主要街道——博爱路、新华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以及海口周边地区骑楼建筑空间的研究,从生活中挖掘出骑楼建筑空间中最本质的东西,将骑楼空间的设计经验展示于世人。
  陈敬介绍说,海口地区骑楼建筑历经了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说明了骑楼建筑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与地方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模式。在不同时代,骑楼所对应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建造方式有所不同,其外貌也相异,但其基本的下店上宅的空间模式却一直未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无论是商业形态、经营方式的改变,还是住宅空间的不断完善,都是在各自的体系内完成的,从未改变过这种商住共生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
  那么进入当代社会,海南的骑楼如何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陈敬在“当代海南骑楼发展的传承与转译”中指出:进入当代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骑楼建筑在外部空间尺度,内部空间布局模式上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对高容积率、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追求,但是保留了传统空间模式语言。新型骑楼建筑在传承原有骑楼建筑优点的同时,正在不断完善其功能。传统骑楼空间模式语言通过技术手段和设计手段的改善,在适合的地域环境下正在重新绽放光芒。”
  从“海口骑楼建筑空间演变”、“当代海南骑楼发展的传承与转译”,再到《海口骑楼建筑地域适应性模式研究》陈敬说,他对骑楼的研究才仅仅是开始。
  
生态城市——商业步行街的生态设计
  
  “使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而生态城市会使生活更加美好。离开了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任何城市,都将失去城市发展本身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陈敬说,他打算围绕生态城市环境营造的目标,发掘与传承华南地区传统骑楼商业步行街室外空间生态机理,改善当地城市步行街室外空间中的热环境状况。
  华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商业街区的繁荣,大量商业步行街开始兴建与改造。但是,商业步行街更多是从城市形象、空间尺度、商业业态、商业界面等方面来考虑的,很少关注商业步行街室外空间的生态问题。这导致了当地商业步行街室外空间夏季热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高温、高湿、强辐射的气候环境导致室外活动人群极易中暑,从而影响了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方式和范围。也因为这个因素,步行街室外空间原本应发挥的交往、体验、休憩等行为部分都转移到了建筑内部。
  陈敬说,夏季室外空间活动行为的缺失引起的商业建筑能耗增大,游客在冷热空间穿行时诱发的空调病,缺乏互动性的近地商业界面等突出问题也使得当地部分商业步行街成为一种建筑高能耗、缺乏环境亲和力的发展模式。
  因此,根据对骑楼街区多年的研究经验陈敬把骑楼街区中的生态经验进行了提炼和转译,把骑楼能够为行人提供避免太阳辐射的阴影区的设计经验运用到商业步行街室外空间生态设计上。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准备打破以往华南地区传统商业步行街设计的单一性,将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室外活动场所类型与热环境指标进行提取,将这些活动场所的路径、区域、节点、绿化、小品等通过阴影区生态设计原理与方法重新组织起来,形成相应的室外空间生态设计模式并量化其相关的设计尺度。这将对延续热带地区地域性生态人居智慧、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增进城市商业空间活力,减少近地商业建筑能耗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陈敬表示。
  
因材施教,教学科研并举
  
  作为老师,陈敬在教学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陈敬会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针对以建筑设计为职业定位的学生,陈敬的培养方式是按照行业的相关要求来进行。“对于这些以建筑设计作为职业选择的学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按照工作实践模式及工作相关技术来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制定的各种技术条例和技术规程来完成不同的设计任务。我想这种培养方式会增加他们实际操练,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陈敬说,除了这批学生外,还有一批以学术研究为定位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培养他们在科研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既定的框架下不断锻炼他们学术研究的能力。陈敬相信,不断的训练会让他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工作。
  作为青年学者的陈敬,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他早已列出了系列计划和打算。万里征程,现在只需如期前进。
  行走万里,从不言苦。当研究遇上瓶颈的时候,陈敬会选择调研与思考。他说,只有靠近这些传统建筑,用心感受它,自己才会灵光一现,豁然开朗。建筑这本书,陈敬说,他怎么也读不完,但他会拼尽余力,全力以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