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邵惠锋
李白薇 张锦玉
中国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给出答案:“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者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一展所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邵惠锋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机械、材料、生物医学三大学科领域,瞄准的是关乎千万人民生命健康的“骨修复”研究方向。
确定方向,深耕再深耕
学生时代的邵惠锋属于“别人家的孩子”。2012年,他大学毕业后直接被保送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直博,跟随导师傅建中和贺永教授从事3D打印人工骨研究。
一头闯入科研世界之初,邵惠锋就像春天的小草,急切、奋力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为成长蓄力聚能。他本科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但3D打印人工骨的开发,却涉及机械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学等多个跨学科领域,这让邵惠锋在博士期间不得不起早贪黑地自学生物医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在人工骨研发领域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博士期间,邵惠锋不仅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多项与医院合作的交叉学科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还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能得的荣誉奖项,浙江大学研究生竺可桢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除此之外,他还入选了最美浙江人——2016青春领袖提名。
别看诸多“光环”加身,邵惠锋在科研成长的道路上,依旧会感到迷茫。临近毕业时,他也曾陷入“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的焦虑中;过去的5年看似做出了很多成果,但又自感太过浅显和不足。因此,他于2017年博士毕业后,又进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那时,邵惠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医工结合”转型,锚定“骨修复”方向,一心想要实现成果产业化落地。但同时他也越发认识到从创新研究到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2019年博士后出站后,他以特聘副教授的身份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事3D打印与生物制造的研究。
至今,邵惠锋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
面向临床,创新再创新
“我们要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通过3D打印技术造出人工骨,这种人工骨植入病人体内,可以诱导骨细胞再生,使骨头自己长回来。”邵惠锋说道。
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众多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植入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合成材料等,但这些材料都有局限,需要研究出综合性能优良的人工骨。对此,邵惠锋申请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一系列围绕人工骨的项目。